学术经历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博士后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博士
研究方向
纳米光子学
表面等离激元基本理论、光学器件、以及量子光学相结合方向
科研成果
一、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小尺度的光镊器件设计与应用[Photonics Research, 2018, 6, 182]。
我们研究了强局域场金属结构与单个量子点强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我们设计了一个“8”字形金属凹槽结构。在金属凹槽的两个尖端处,达到共振频率时的电场局域效果最强。同时,此处也是势场梯度力最强的地方。在液体中漂浮的量子点,由于势场梯度为的作用,量子点将被稳定的囚禁在热点处。由于此部分电场局域效应最强,我们设计的 8 字形金属凹槽结构能够与单个量子点发生强相互作用。在散射谱上呈现Rabi分裂。此部分内容我以共同一作身份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h上。
二、手性分子圆二色光谱在强耦合区域与弱耦合区增强效应研究[Nanotechnology, 2020, 31, 345202]。
我们研究了手性分子包裹金属纳米颗粒的消光谱。改变颗粒尺寸大小时,我们发现在金属纳米颗粒与手性分子发生强耦合效应与弱耦合效应时,圆二色谱均显现了Fano效应,并给出Fano公式下,强耦合与弱耦合发生时q值的大小与不共振等一系列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强耦合与弱耦合条件下圆二色谱呈现Fano效应的原因。此部分内容已经在Nanotechnology上发表。
三、与实验合作,发现实验中的新现象并解释该实验现象 [ACS Nano, 2017, 11, 1172-1179]。
我们与实验合作,在实验上合成了三根金棒构成的金字塔形结构。从理论预言我们发现该结构的散射谱可以形成Fano线形。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金属棒激发的不同模式之间的耦合效应而产生的。同时,实验结果也对该理论预言进行了验证。理论预言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我作为理论部分的一员参与该工作。该部分内容发表在ACS Nano上。